2025年10月29日,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平行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海克斯康集团承办,以“教随产出,校企同行:构建‘双智’国际人才培养新生态”为主题,汇聚了中国、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多国教育界专家、行业领袖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如何通过深化国际产教融合,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领域人才。
论坛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女士的开幕致辞中启动。她指出,在新时期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国际化,对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洞察全球趋势,把脉教育方向
国际智能制造学会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周伟就全球技能人才需求趋势发表了前沿洞察,揭示未来人才能力图谱与教育转型方向,为教育应对策略提供了宏观指引。
随后,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郑丽梅与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原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黄侃分别就“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及“国际产教融合的若干思考”展开阐述,从职业教育和国际交流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新时代的挑战、机遇,并分享了相关思考,为论坛奠定了坚实的政策与理论基石。
在论坛现场,一项重要里程碑事件正式落地——“海克斯康中泰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宣告发布。该计划由海克斯康携手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科院曼谷中心联合推出,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人才交流分会主任顾伟民先生现场宣布了计划启动。
这一计划的发布,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与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出海”迈出实质性步伐,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分享实践成果,共创融合生态

在专题分享环节,海克斯康大中华区教育生态事业部总经理孙东辰分享了海克斯康在构建数字化智造教育体系、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家菁、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云梅、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秦向阳分别从院校和企业的角度,介绍了在“职教出海”、中非鲁班工坊建设及全球产教合作中的成功经验,展现了“校企同行”的强大生命力。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教授杨国宪则从全球视野出发,丰富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多元文化视角。
在精彩的圆桌对话环节,越南歌尔工学院院长阮廷阳、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杨雪霁、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崔秀光、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高淑红,以及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苏茜,共同围绕“职教出海与跨国人才培养”展开深度讨论。
对话中,嘉宾们不仅分享了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战案例,还针对中国职教标准的国际化适配、教育链与产业链跨国衔接等关键议题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成功将全场的思想交流推向高潮。

本次论坛不仅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海克斯康践行“教育赋能产业”理念的具体行动。相信未来,海克斯康将继续推动“教随产出”、深化“校企同行”,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为智能制造及智慧城市领域国际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助力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双智”国际人才培养新生态,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升级注入人才动力。